笔者偶然在新华书店看到一本名为《保持中学生良好心态的168个故事》(北京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以下简称《故事》)的书,信手翻翻,发现其中的《苹果的味道》是我的作品,但没有我的名字,而且内容也有改动。书的封面却是“王园园孙全编著”。
本篇作品是我的“苏格拉底系列寓言”中的一篇,故事完全是虚构,1996年1月9日以《苹果的味儿》为题载登在《襄樊日报》上,随后,又以《苹果》为题,收入了《狐狸的神药》(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和《摘掉金箍的孙悟空》(未来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两书。今年7月7日,我发函给北京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和本书的责任编辑韩军威,提出交涉,全文如下:
北京教育出版社
总编先生:
你社出版的《保持中学生良好心态的168个故事》一书,收录作者凡夫的原创寓言1篇(祥细篇目附后),属严重侵权行为。
其一,出版社和编者在出版此书前,没有征得作者同意,而且没有以任何形式与作者打过招呼。
其二,所收录作品全部没有署原创者姓名。
其三,编者在封面和扉页上均用的是“编著”而不是“编”,即把原创者的作品变成了他人的作品。
作者要求:
一, 所有侵权书立即停止发行,并在报纸上公开并向作者道歉;
二, 每篇侵权作品赔偿作者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5000元;
三, 请在七月二十日前给予答复。如果不能够得到满意的答复,作者将通过法律途径捍卫自己的权利,并向国家新闻出版局讨得公道。
此致
敬礼!
段明贵(笔名凡夫)
湖北襄樊市委宣传部(441021)
附:侵权目书和侵权作品:
7页:《苹果的味道》无作者姓名
原名《苹果的味儿》见《襄樊日报》1996年1月9日
2006年7月7日
7月17日,该书责编韩军威发来电子邮件:
段老师:
您好!
我是北京教育出版社编辑韩军威,日前收到您发过来的信函,我们对《保持中学生良好心态的168个故事》中《苹果的味道》一文的著作权归属问题十分重视,将立即进行核查。可是由于您提供的作品信息为10年前的《襄樊日报》,我们现在很难找到,不知您是否可以将贵文的复印件传真一份给我们,谢谢!
联系方式:
电话:01058572342
传真:01062046273
韩军威
2006.7.17
当天上午11时,韩女士又打来电话,要求作者把作品原件寄去。作者当天下午通过传真传去了原件。
8月1日,韩女士又发来邮件:
段老师:
您好!我是北教社韩军威,上周我一直在外地出差,今天才看到您的邮件,立刻给您回电话可是办公室里没有人接,只好再用邮件的方式进行沟通了!实在抱歉,可能由于我们编务工作的疏忽,我至今没有收到您发过来的传真,恐怕得麻烦您再传一次了。
我的联系方式是:01062040273(传真,请写明我收) 01058572342(O) 13810737575
2006-08-01 11:05:13
当天下午,作者又把原件用传真传了一遍。
8月2日,韩女士传来这样一封邮件:
段老师:
您好!今天上午收到您传真过来的文章《苹果》,经过认真核实,我们认为贵作和我社出版的《保持中学生良好心态的168个故事》中的《苹果的味道》一文属于围绕同一历史人物相似素材展开的不同故事,文章的表达方式也不相同。因此,我们的文章并未构成对贵作的侵权。此外,我们获悉在中国寓言网上“凡夫寓言屡遭侵权,作者奋起维权”一文中,您及您的律师将我们的书及文章列为侵权作品,这显然与事实不符,给我们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希望您尽快将我们的书名及文章名从侵权书目中删除,并采用适当方式消除不利影响!谢谢!
韩军威
2006-08-02 20:02:36
我当即回复了邮件:
军威女士:
看到来函感到震惊和愤慨,《苹果的味道》是我的原创作品,此前根本没有这个故事。十多年来,我以苏格拉底为主角创作了八十余篇寓言故事,《苹果的味道》完全是我虚构的,请问编著者拿得出是他创作的证据吗?侵犯别人的著作权,还任意改动别人作品,这比照抄照搬似的侵权更为恶劣。如果你们真的以为你们这样做不是侵权的话,我就把侵权作品和我的原文全部发到网上去,让大家评论。同时,本人准备依靠法律讨得公道。
此致
敬礼!
凡夫8/3
现把《苹果》的侵权件和原件附在下面:请大家评论评论,看这种做法是不是侵权。
苹果的味儿
凡夫
学生们向苏格拉底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他用手指捏着一个苹果, 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有哪位同学闻到苹果的味了吗?”
有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
“还有哪位同学闻到了?”苏格拉底又问。
学生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 ,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回到讲台上后,他又问:“大家闻到苹果的气味了吗?”
这次,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
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中,让每位学生都嗅一嗅苹果。回到讲台后,他再次提问:“同学们,大家闻到苹果的味儿了吗?”
他的话音刚落,除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全部举起了手。
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慌忙也举起了手。他的神态,引起了一阵笑声。
苏格拉底也笑了:“大家闻到了什么味儿?”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香味儿!”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1996年1月23日于襄樊
见《襄樊日报》1996年1月9日
又以《苹果》篇名载《狐狸的神药》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及《摘掉金箍的孙悟空》
未来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保持中学生良好心态的168个故事》刊载稿:
苹果的味道
一天,在课堂上,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站在讲台上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
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面前走过,并并叮嘱道:“大家再仔细闻一闻,空气中有没有苹果的香味?”
这时已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复了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没有举手外,其他人全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走到这名学生面前问:“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吗?”那个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也没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个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