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与市美协主席刘仲杰、副秘书长余春华到西藏去写生,时间长达28天,圆了去西藏的梦。
虽然去西藏写生的想法已经在脑海里存在了很久,但我几乎从未想到过会坐汽车走那条传说中极其坎坷艰难而凶险的川藏路。我听人说,川藏路常出车祸,途中也有泥石流以及藏民打劫的事发生。但西藏的诱惑却深深地吸引着我。
西藏是“世界屋脊”,享有世界上最多的阳光、最多的氧气。那里的天是碧蓝碧蓝的蓝,云是洁白洁白的白,山包都是那种馒头似的。
我当然是冲着那座高原去的,同时也冲着那个在高原上生存的民族。西藏又称“雪域”,一年四季,四周的群山都是白雪皑皑的,像一丛丛燃烧的白色火焰,然而藏族人的一条胳膊,无论春夏秋冬,都是露在外面的。
女人的巴黎,男人的西藏。男人不去西藏,真是此生遗憾,何况我们同行的还有一位女画家,不去,真是不好意思。
一路上茕茕站立于半山的藏族石楼,悠然游走于辽阔草原的牦牛,收割青稞的农民,自由翱翔的雄鹰,美丽的高原红,圣洁的转经筒,吉祥的哈达和火热纯真的微笑。让我们看了过够。我们置身在这美的画图中,真是感到无比的幸运。现选录几个片段如下:
昌都记
李娜一曲,高亢激昂,将多少人拉进了西藏的怀抱。在珠穆朗玛峰的雄视下,不仅仅只有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八角街……其实昌都也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
昌都是藏东名城,横断山横亘东西。“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昂曲河、扎曲河由此流来,汇于城下后始称澜沧江。与东之金沙江,西之怒江并行南流,切割出藏区特有的高山峡谷风貌,哺育出了藏东三江地区特有的文化。
强巴林寺离市区不远,走上十分钟就到了,寺里的壁画是 有名的,那些用帷幕遮住的画面固然不乏人之初的内容,但其主神都是相当于内地佛教观音的白度母。就其特色又有高下之分,内容丰富,构图饱满,色彩浓丽。绝少内地宗教壁画雅化的 迹象。
色彩丰富的唐卡,是通行于藏区的卷轴画,一种称“国唐”,通常绘制或拼接在丝绢或布帛上,气势宏大,以佛像为主,各大寺庙都有像哲蚌寺那么大的一幅国唐。而另一种只能绘制在棉布上,则称为“止唐”,内容也宽泛一些,普及化程度较高,即是我们内地随处可见的那种,由于底色不同,又分为金唐、赤唐和黑唐。昌东在地域上与内地最近,与四川交往频繁,文化也受影响,他们的先辈扎西三氏在原“美林”、“美萨”画派的基础上吸取内地山水画的特色而创出了“嘎玛格直”即格直唐卡流派,有的逼近内地的工笔重彩和写意笔法。同时在内容上也更宽泛,历史的、民俗的皆有表现,如格萨尔王、文成公主皆脱离于菩萨像,具有一定的抒情性,故而更受群众喜爱。
康区藏庙有三大特点:一是“护法神”必绘于正门前的轩廊上,且都有具体名字,这反映出置身群山孤峰、急流危岩、豺虎出没、打冤斗仇、教派纷争、汉藏失和、风雨雷电、山灾水患等在康巴人心中积淀很深的自我防卫意识。二是与护法神对应必须有一幅“轮回六道”壁画,在文化相对落后的深山腹地,这种净王殿的物事于人之精神的威慑力是不可低估的。看来,对于人的不自觉性,还是要有点让他怕的东西才行。三是,这里的造山运动也江河肆虐,造成随处可得的卵石岩块,而为藏区玛尼堆文化备足了石料。寺前寺后、朝圣路上、古桥两头,远远看去犹如工地现场,在石缝中插的经旗经幡随风飘飘,好像在警示路人。在香堆寺后,随拾一块石块把玩,不是六字真言,便是一段经文,或者是菩萨的庄严妙相。然而你只能看看,不能“顺手牵羊”,否则你立马就会领教喇嘛的“佛法无边”。
康区有二十五座“神山”,都如赵云、马超、罗成、薛仁贵、岳云般全是银盔银甲巍然屹立在三江流域间。当汽车翻过了几道大雪山来到朱角神山脚下时,大家都看呆了,迎面是刀切斧劈般的万丈山壁,路途在此掐断,但九九八十一道弯上到山顶时,却是一片绿色波浪的平原。远处,还可以望见海拔5400米的昌都第一雪山——谷布神山。谷布全称为“杂加谷窝琼普”。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只巨型大鹏鸟从远方飞来,在此栖息时,在山顶穿了一个大洞,古称琼普,意为大鹏穿透的溶洞。朱角山横腰处的唐柏古林,在上下山坡的路上,或一株独立,或三五成群,千姿百态,很像金庸笔下的武林格斗,静中动,动中稳,树身如黑金铠甲,攒叶如墨玉串珠,树龄1300年上下者不计其数,其审美价值绝不在黄山松之下。
我们还在寻找着更优美的风景,余春华却找到靠桥的一个地方,支起画箱,专心致志地画起油画来。不到一会儿,周围就站了一圈人。余春华镇定自若,根本不在乎有多少人在观看,她早已沉浸在充满诱惑的景色中了。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昌都的邦达机场。在世界航空史上,它有一奇三最:飞机落地后,沿跑道冲出浪拉山谷停于盐拉山顶之上。这是真正的山颠机场,不怕飞机冲下山去,奇!机场海拔4527米,世界最高;跑道长7500米,世界最长;离行署所在地昌都130公里,空气最稀薄。
本来我们是准备坐飞机到拉萨去的,因为情况有变,不得不与邦达机场擦肩而过。
拉萨记
在经历了川藏路上那么多艰难险阻之后,我们终于来到了神往已久的拉萨。
拉萨是一座有着近14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公元633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统一西藏高原北部族的过程中,将吐蕃王朝的都城从今山南雅砻一带迁来,并修筑布达拉宫堡,建造大、小昭寺,使拉萨成为西藏高原当时人口最多的重镇,奠定了后来拉萨城形成的基础。
到拉萨一定要去看看布达拉宫。布达拉宫高112米,当然是相当高度,海拔应该在3700米以上。布达拉宫有一百多米高,大约30层楼的高度,要想攀登上去,不消说,那是一桩苦差事。西藏的高原反应已经让我们吃了不少苦头,莫说上30层,就是上3层楼,也让你够呛的了。何况门票要350元一张,想想我们是来写生的,不是来旅游,也就放弃了参观的欲望。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拍了几张布达拉宫的照片,而且还和布达拉宫合了影。如果它是神殿,我们必定也沾了几分仙气。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到拉萨一定要去八角街,八角街相当于拉萨的老城。八角街又叫八廓街,两边全是买纪念品和小东西的店,外地游客来拉萨,一定要去转转。这条环绕大昭寺的八角街,最初只是一条普通的路,后来成了著名的转经道。
不管什么时候去八角街,总是有很多人在转经路上,尤其是晚饭后、天黑前的这段时间,很多喇嘛和转经者都会右手拿着转经筒,左手捻着佛珠,沿顺时针绕八角街一周甚至更多(但转圈的总数必须是单数)。即便是游客来此买东西,也最好遵守这个规矩。同小摊上卖的小转筒不同,藏民自己用的转经筒一般都很贵重,用金和银制作,里面放有经文,转经筒的功德相当于念诵六字真言。
八角街的特别之处还不在于奇异的环形路本身,而在于它每个角每条边都有繁复的支路、岔路。这些支路、岔路,曲里拐弯,或宽或窄,游客自然也说不清它会通到什么地方去。
围绕八角街,有层层叠叠的民居。拉萨民居全部由块石垒砌而成,极富风格,大多数是两层小楼,也有的一幢紧挨一幢,密密匝匝的挤在一起,形成连体式石楼。就是这些紧密联在一起的石头房子,构成了八角街独一无二的景观。这是一片不可捉摸的建筑迷宫。只有真正熟悉它的人才会从那里找寻到无穷的乐趣。
我们去八角街的那天,是一个下午,人来人往的八角街,四处人头攒动,一派繁忙的景象。街道密密麻麻的摊位,琳琅满目的藏饰令人眼花缭乱。满街都是伸手要钱的藏族小孩,让人感觉到这也成了拉萨的一道景观。大昭寺是八角街的中心,在大昭寺前的广场上人流穿梭不息,藏民、喇嘛和游客混杂在一起,或行色匆匆,或神态悠然。虔诚的信徒在庙会门前全神贯注地磕着长头,看着他们,不由自主地就能感觉到信仰的力量。
这里的主人是庞杂的商人小贩群落,他们来自四面八方。藏族自然居多,另有为数不少的汉族。除此之外,印度的、巴基斯坦的、阿富汗的、尼泊尔的,可能还有不丹和锡金的。夜幕降临后,白天色彩斑斓的商品,如幻影般消失了。多得像沙粒的商贩也一齐遁入黑暗。
很难确定八角街上的另一个群落:职业的朝圣人,外来的转经人、流浪汉。他们成了另外一道风景,流动的风景。他们从哪里来,要逗留多久,平常靠什么生活?这都是不解之迷。回来后我在想,为什么当时不直截了当地问那些朝圣的男女来自哪里,又要去向何方呢?拉萨还有许多地方要去,可惜我们没有时间去,如哲蚌寺、药王山、龙王潭等,那都是值得一去的地方。
琼结记
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是山南地区的琼结县。琼结县是襄樊援藏的对口县。琼结县委书记项晓峰是襄樊派去的援藏干部,他听说我们来到西藏,非常热情地派车接我们到琼结做客。
琼结县位于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冈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以南,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雅砻河谷地,距山南地区行署所在地——泽当镇28公里。全县版图176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850米,总人口1.8万,下辖三乡一镇,21个行政村,69个自然村,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河谷农区县。襄樊第四批援藏干部一行5人,从2004年6月以来,他们努力克服高寒缺氧和生活条件艰苦的困难,视琼结为第二故乡。
下午1:20分,我们赶到了县城,县委书记项晓峰同志在一家简陋的餐馆接待了我们。席间,我们无拘无束,侃侃而谈,就像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
他们为琼结积极争取援藏资金。由以前的每年150万元增加到200万元,从湖北省争取援藏资金750万元(用于小康示范村建设和仔猪繁育基地)。除此之外,还多方衔接,积极争取援藏资金250万元。这些资金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琼结县基础设施资金短缺的困难。
将援藏的重点放在农牧区。他们争取资金625万元,分别在拉玉乡白那村、下水乡乡达村,孜拉村选择了73户进行试点,为其新建了住房,完善了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等配套设施,彻底实现了人畜分居,并取得了成功。自治区党委代理书记张庆黎同志视察后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他们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所取得的经验是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笔宝贵财富。
他们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05年,他们积极支持和协助雅拉香布实业有限公司注册“达娃卓玛” 商标,该产品成为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指定专用产品,在第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荣获“最畅销产品奖”,是西藏仅有的两个获奖的产品之一;他们还引进天和塑业有限公司,藏毯加工点等项目,招商引资1500万元,每年可增加税收收入200万元,同时解决200余名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他们还与西藏藏秘嘛呢食品有限公司签定绿色青稞方便面开发项目,投资总额将达到2600万元。
他们加大培训人才的力度。近两年来,他们派出6名干部到内地相关部门挂职锻炼,共派出26名干部、职工到内地有关高校学习,大大增强了琼结县的干部队伍素质。
听着听着,我们也为援藏干部两年来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和欣慰。
下午,项书记安排一位叫聂海英的女同志陪我们到县里各个地方转一转,对琼结县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聂海英同志是县委机关党委书记,一个很能干的女同志,30多岁,老家是陕西乾县人,与唐朝的武则天是老乡,她的父母是第一代援藏干部,在西藏干了一辈子呢!她曾在襄城区人大挂职锻炼三个月,在那里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首先把我们带到德吉林卡(意为幸福林卡),是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幼时消夏的林苑,位于白松公社白松村。这里为雄典古河道,东西长,南北宽,土地平坦如砥。每到春夏两季树木参天,绿荫连片,苔草旺盛,鸟语花香,为琼结一圣景之地。每当藏历节假,人们衣着盛装,缅怀先世达赖,载歌载舞,度过幸福欢乐的时刻。现在这里树木依旧生长茂盛,周围有石墙护卫,面积约5000平方米。
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就出生在琼结县的琼结村,房名德巴森康,家族名琼结巴。这个家族是当时帕竹地方政权下的一个强盛家族,日喀则曾是它的封地,并在那里住有宗本。公元1435年仁蚌巴家族曾经打击过这个家族,虽然力量有些削弱,但不久又发展起来。17世纪初,四世达赖圆寂以后,罗桑嘉措被认定为转世灵童,当时执政的节悉藏巴对琼结巴家族非常不满,在排挤和削弱黄教力量的同时,利用种种借口打击琼结巴家族。公元1621年,罗桑嘉措刚满5岁时,噶玛王朝已出兵打到琼结,罗桑嘉措还在襁褓之中,母亲贡噶拉则被逼,扔下孩子,跳下青瓦达孜山下。被一赶驴人拾得,藏于怀中,幸免遇难。后来人们为了避免追寻,将罗桑嘉措隐藏在白松林卡。罗桑嘉措到了白松林卡以后,看到茂密的森林,感谢地对父老们说:“这是一个快乐而无苦的地方,感谢父老们!”从此以后这里便叫德吉林卡。
我们流年往返地在德吉林卡徜徉,时时感受到这块宝地的阵阵温馨和惬意。聂海英给我们谈着,我们也沉浸在更远一点的想望之中。
接着我们来到了藏王墓,藏王墓位于琼结县城河南边,墓地东西长2076米,南北宽约1407米,面积约305万平方米。是吐蕃王朝时期第二十九代赞普至四十一代赞普、大臣及王妃的墓葬群,也是西藏唯一的藏王墓群。墓群中以藏王松赞干布的墓最为著名,墓上方不仅有一座神殿,而且据一些历史资料记载,该墓由五个规模可观的地下神殿组成,神殿内供奉着松赞干布、释迦牟尼的塑像,并有大量的金、银、珍珠、玛瑙作为陪葬品。他的灵柩安放在地下室里,保存有藏王松赞干布生前远征时用的战袍;在它右边摆放着纯金制作的骑士和战马,作为与他同行与天堂之路的侍从。在灵柩的前端,埋有珊瑚做成的一尊洛亚杰布护法神像,末端放有包在真丝绸缎里重达35公斤的珍珠,作为对他一生显赫战功的报酬。
听着聂海英娓娓动听的讲解,我们不禁为她丰富的知识而肃然起敬。一位长期坐机关的女同志对这些名胜古迹,竟能如此了如指掌,真让人刮目相看了。
看完这些名胜古迹,聂海英带我们去了示范村。那整齐划一的楼房,真让人赏心悦目。县里统一为村里盖房,平均分给每家住户,住房不花钱。由于是楼房,又是一排排的,藏民们看着打心眼里高兴。张口闭口都说是共产党领导的好。藏民们祖祖辈辈都住不上这样的楼房,为这辈人住上楼房分外自豪。
聂海英同志把我们引进一户藏民家,这户人家的主人把我们迎进客厅,并拿出四只茶杯放在我们面前,接着女主人提起酥油茶壶摇晃了几下,给我们倒上满碗酥油茶。按藏族的规矩,我们先和主人聊天,聂海英在旁边当着翻译,我们谈得很是开心。然后端起盛满酥油茶的碗呷上一口,就把碗放在桌子上,主人再给添满。就这样边喝边添,喝着喝着,真是其味无穷。酥油茶醇正芳香,既可解渴,又可滋润肺腑,还能产生较大的热量,特别适合高原御寒的需要。
接着女主人又为我们敬青稞酒,青稞酒名扬四海,香飘九洲,到西藏是一定要喝两口的。但青稞酒喝起来平淡,后劲却大。按照西藏的习惯,我们不便谢绝。喝敬来的酒,礼仪讲究是“三口一杯”;第一口少饮一点,主人会马上斟满;第二口同样少饮;第三口则必须将杯中酒一饮而尽。这样,主人会非常开心。那天,我们喝了三、五杯,人就感觉有点飘飘然了。
除此之外,我们还品尝了香味扑鼻的糍粑和松软可口的蒸土豆。后来,我们又去几户藏民家。藏民的热情好客及聂海英同志与藏民融洽的干群关系让我们久久回味着。从聂海英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琼结县委与藏民之间新型的干群关系。
从示范村回县城,已是近7点钟了。车子把我们直接送到度假村,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李德明(也是襄樊的援藏干部)陪我们共进晚餐。席间,大家亲热的像一家人,那天酒也喝得格外多,是我进藏以来喝得最畅快的一次。大家唱着《妈妈的女儿》,“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们的母亲叫光明,叫光明,啊……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们的母亲叫中国,叫中国,啊……她们的母亲叫中国。”歌声悠扬悦耳,意味深长,听着听着,人也醉了,心也醉了。
纳木错记
我们在西藏的最后一站是纳木错,纳木错一直是我们神望的地方。纳木错,藏语意为“天湖”,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海拔4718米,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30公里,面积1920平方公里,是西藏最大的咸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
我们早晨9:00出发。拉萨至当雄约160公里,途径著名的羊八井。堆龙德庆县至羊八井一段是青藏线也是全西藏最好的路面。出羊八井,便进入当雄草原。当雄草原真是大,一眼望不到边。两个小时后,到达当雄县城。当雄至纳木错乡40公里。纳木错的门票80元,价格不菲。一个小时后,我们就到了纳木错。蓝天连接着这片蓝湖,那么宁静、辽远、圣洁。大概正因为如此,藏族人称其为“天湖”。还有一种说法,说这是一个内陆海,有随月亮盈亏而潮涨潮落的现象。它的色彩时而碧蓝,时而蓝绿,时而暗蓝,在每年5-6月间还能看到景象万千的海市蜃楼。
纳木错亦是西藏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相传,纳木错是释帝之女,念青唐古拉山之妻,为永宁地母尊之一多吉贡扎玛的依所,故为地域神。又言,“上冈底斯为佛之身,中纳木错为佛之语,下扎日山为佛之意”。按此说,佛的身语意贯穿喜玛拉雅山和冈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间的广大区域。
湖畔草场,宽广辽阔。夏日的草场蓝天白云,碧水青草,牧民们黑色的帐篷点缀其间,牦牛、绵羊在草地上悠闲地吃草,见有车辆经过,大人小孩纷纷涌到路边,热情地挥手致敬。我们走下车来拍照,他们围上来,跟你攀谈着什么,我们不懂藏语,他们又不懂汉语,相互间只能友好的笑笑。我们径直去了湖东南的扎西半岛,藏语称“扎西多岛”。岛上怪石林立,奇洞密布。半岛山不太高,山体红褐,经风吹雨浊,满目疮痍。山脚有洞,洞中飘飘忽忽的,似有修行的灵魂在游荡。历史上,纳木错周围庙宇林立,香火旺盛。每年藏历五月,都有不少佛教徒前来转经朝佛,湖边到处都留有他们的踪迹。沿山根向前走,有两块巨大的石头遥遥相对,五彩经盘幡,随风飘扬,真让人有说不出的兴奋。这两块巨石为迎宾石,又称为夫妻石。近处的湖面有小块空隙,中显碧水,黄鸭、海鸥成双结对,静立湖面。恍惚中流动着天籁之声。天高阔地的神山圣湖,留给人们的是对今生和来世的思考空间。
纳木错就这样坦然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在湖边站着,湖面波光粼粼,清澈的湖水,轻轻地拍打着湖岸。远山含黛还有雪山高耸,真让人心旷神怡。时值9月,气候有点寒冷,我们游兴正旺,沿湖观赏,拍了几十幅精美的照片。
高原天气,一天三变,一会儿乌云密布,有雨从湖面飘来,我们赶紧往回走,走了十多步就气喘如牛,只得走三步停两步,尽管雨点落在身上还是不急行。回到车里不到十分钟,车外却是雨雪交加,一会儿四周的群山都是白雪皑皑的了。开车的桑丹师傅不敢停留,冒雪往山外赶去。
天越发阴沉,浓云密布。雪越下越大,坐在车子里也能感觉到风冷入骨髓。在萧索中,我们走上归途。
从西藏归来,引起我心灵颤动的是那些朝圣者。在西藏的大路小路上,永远都走着朝圣者,很难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上路的,更难知道他们要走到什么时候。他们是一步一步地行走,一步一个长头磕到圣城拉萨,可以说这是他们一生中惟一的愿望。从这些朝圣者的身上,我分明感到,这个民族的心灵深处蕴藏着一种惊心动魄的力量!
西藏的确迷人,充满魅惑与神秘。不然我们不可能冒着生命危险从川藏路进入西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