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跃,出生于湖北随州,党员,职称为主任记者,1988年毕业于湖北教育学院中文系(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襄樊日报》社从事新闻摄影记者工作至今,在此期间担任过《襄樊日报》摄影部副主任、《襄樊晚报》摄影部主任职务。2000年以来主要从事专题摄影和图片专版的编辑和策划。]
郑跃的业务自传
  “苦读、勤跑、深思、拍照、超越”。这是我参加新闻工作多年来的座右铭。作为一名新闻摄影记者,我始终认为自己不仅应该有能力完成各项工作,而且必须把这些工作完成的出色。从事新闻工作多年来,我抱定“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方针,通过不懈努力,到目前为止,有50件(次)作品在省以上好新闻评选中获奖,还有10多篇论文在省以上新闻业务报刊上发表。并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湖北分会会员和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在《襄樊日报》摄影部任副主任期间,策划实施完成了“大项目巡礼”、“红旗飘飘”等重大系列图片报道,被中国地市州报摄影学会评价为“再创全国地市州盟报先河”。1997年被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树为“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典型。在《襄樊晚报》摄影部任主任期间,连续两年带头在全国地市级报刊好新闻摄影作品评选中获得一等奖。2004年底被省人事厅破格晋升为主任记者职称(副高)。

  一、学习、学习、再学习,以正确的导向指导新闻实践和新闻改革
  我是中文系毕业的,分配到《襄樊日报》社从事新闻摄影工作。我始终认为,从事新闻采编工作仅仅靠学校里学到的字词句篇运用方法等是远远不够的。多年来,我通过学习,有计划地涉猎了大量的国内外经济学、社会学和现代科学书籍。在读书中,做了5000多张读书卡。我把政策学习当作当务之急,及时学习上级政策精神,研读报刊上发表的政策专论,所采写拍摄和编辑的作品,从未出现过政治错误。我撰写的《棉花三步曲》、拍摄的《实干局长陈鼎益》、以及近几年来主持编辑的图片专版(有300多期)等新闻作品和新闻论文,因为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对实践有较强的指导性,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市委的称赞和专家的好评。在襄樊召开的2000年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上,我拍摄组版的“衣食住行看变化、献给党的十六大”(共九组)和精彩的新闻摄影专版受到了来自全国摄影同仁的好评。
  在实际工作中,我还十分重视新闻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我采拍和组织每一项重大系列活动,都注意事前寻求理论指导,事后进行理论总结。例如:1989年采拍的作品《粮王刘文豹》,针对当时动乱后的政治和经济情况,我有针对性地采访了农业大丰收中的典型人物,写出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新闻摄影中的运用》论文发表在湖北省新闻杂志上;在新闻摄影拍摄中,我针对图片如何拍活,撰写出《新闻摄影需要幽默》论文发表在《中国记者》杂志上;摄影记者要成为两翼齐飞的能手,只会拍照,不会写文章是不行的,针对这一现象,我撰写出《借新闻导语之玉,攻新闻图片说明之石》论文发表在《中国记者》杂志上;针对一些记者不深入生活一线采访,拍不出深度报道,我撰写出《善于学习 乐于深入 勤于观察》论文;为提高新闻摄影的舆论监督作用,开展正常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我撰写了《批评性新闻摄影的作用》论文,1999年后我主持的社会新闻版(每周一期)和2000年至今主持组版的都市摄影画廓(每周一期),结合实践与理论撰写出了有价值的文章。我所写的20余篇论文分别在《中国记者》、《新闻战线》、《新闻前哨》、《中国地市报人》等新闻业务报刊上发表。其中《批评性新闻摄影的作用》和《善于学习 乐于深入 勤于观察》一文,还被评为全国地市州盟报新闻论文一、二等奖和《地市报人》杂志优秀奖,《新闻摄影也需要幽默》论文发表在《中国记者》杂志上后,又入选了中国新闻摄影论文集。

  二、深入、深入、再深入,以扎实的作风增添新闻采访的源泉和生活的积累
  在《襄樊日报》社工作期间,我的足迹走遍了全襄樊地区百分之八十的乡镇,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完成了襄樊地区边界行的采访;在谷城县大薤山里,我为寻找当年老红军徒步200多公里,整整一个多星期翻山越岭采访,吃在山里、住在山里、风雨无阻,写出了3000多字的《寻访当年老红军》一文和10多幅照片;为表现我市大项目工程建设,春节期间,我和大家在一个星期内跑完襄樊六县二市建设中的重大工程项目,并在《襄樊日报》一版显著位置推出了《大项目巡礼》系列报道14期。许多读者看到这些图片报道后来信说:“身在襄樊,还不知道襄樊有这么多大项目,太鼓舞人心了”。为完成市委组织部交给的宣传乡镇级先进党组织及典型报道,我和大家走遍全襄樊市各个县,在三个星期里,摄下近千张图片,用拼盘式组合在一起,以题为《红旗飘飘》为主题,刊发在《襄樊日报》一版上,连续发表20期,受到报人和读者的高度赞扬。
  在采访中,我不仅“身入”,还努力“心入”。在采访《粮王刘文豹》报道中,我为了摸清他的生活习惯,白天黑夜跟随他上工下工,同他住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在采访《这就是陈鼎益》报道中,我跟他一起劳动,冬天在治理河堤施工中,他以身作则跳进深水搬石头,我也跟着跳进去帮忙,并摄下了实干局长的真实镜头。在新闻采访中,我经常到困难企业,贫困山村和寻常人家,一住就是几天甚至十几天。深入到改革开放和社会生活中去,和人民群众在一起,使我觉得自己笔下、镜头下有写不完,拍不够的好新闻素材。

  三、严谨、严谨、再严谨,以认真的态度从事版面编辑和报纸策划
  这些年来,我在报社摄影部主要从事报纸的采访和编辑工作,主要处理通讯员和本报记者的照片稿件,可以无愧地说,我始终在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篇来稿,我的编辑质量,经常受到领导的表扬,从我手中编辑出的新闻照片在全省地市报以上的好新闻评选中,我个人获奖的作品有20多件作品,编辑的作品有30多件。其中有5件(组)获得全国年度评选一等奖。
  一张缺乏策划的报纸是一张没有灵魂的报纸,一张没有策划的版面也是一张无“神”的版面。在担任图片编辑,特别是担负重大系列摄影报道的审稿中,我在尊重新闻规律的前提下,一直在琢磨把兴奋点用线串起来,再用线在版面上编织成丰富多采的图案,形成好戏连台的局面。在《襄樊日报》改版成大报试刊中,我一马当先,既组织照片,又亲自拍摄照片,还精心策划版面上的位置。在报纸上,我始终坚持"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方针,策划出轰动全省、全国的图片系列报道《大项目巡礼》、《红旗飘飘》等专栏,《人民日报》原总编范敬宜高度评价说:“《襄樊日报》办得很好,在地市州盟报中是相当突出的,如果全国有十分之一的报纸像《襄樊日报》那样,从某种程度上讲,就可以说我们的新闻改革和新闻事业前进了一大步。”在第七届全国地市州盟报总编和摄影记者新闻理论年会上,大会闭幕词评价《襄樊日报》的“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在全国地市州盟报中树起了一面旗帜。
  总编辑是报纸的主帅,但总编不是摄影记者,摄影记者要用独到的新闻点子、新颖的思维方式、拍出更多更美的照片,才能让总编拍手叫绝,总编才肯拿出版面来。1995年11月5日,是襄樊市13路无人售票公共汽车开通的第一天,值班总编将采访任务下达到部室,我和大伙一大早赶到市里举办的开通仪式现场了解情况,拍摄照片。等仪式结束后,我回到报社赶紧编辑,当一“幅”由我精心组织、构思、拍照、制作的照片送到值班总编的手中时,在场的人无不拍案叫绝。这幅大照片由10多幅小照片组成,形状似一辆公共汽车,且大新闻套小新闻,活泼又美观。值班总编一见钟情,拿出大版面在第二天的报纸上发表出来,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四、求新、求新、再求新,以开拓的精神保证精品叠出成为获奖专业户
  在报社,我被大家称为“获奖专业户”,领导也经常夸奖我点子多、点子新。有人问我怎么有这么多点子,我还是给他们说了五个没什么新意的词儿:“苦读、勤跑、深思、拍照、超越”。
  搞新闻的人必须具备一种超前思维,对社会进步的风吹草动,要形成条件反射,要具备深刻的洞察力,通过对其新闻价值的发现和发掘,形成特色鲜明的新闻作品。1995年高考中,为了避开高考老一套的报道方式,我选择襄樊市一中一位高三年级班主任,进行跟踪采访。整整一个星期,我撰写并拍摄了《高考,跟踪一位女教师》的新闻。
  1999年至2005年,我重点转移到专题摄影上来。主办新闻摄影专版,不同于摄影记者只单纯地去拍照片,因而除了拍好新闻照片外,还要有组稿、组版、统筹的大局意识。在我主办的五年摄影专版中,我很好地做到了这些。如:出第一期摄影版时,正是全国公安系统要求作案人员投案自首,从宽处罚之际。我采访了一名投案自首人员,在拍摄时我利用摄影视角把对方带手拷的双手处理在镜头前面,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把有后悔之意的脸部表情处理在画面后面,这一虚一实的画面效果发表在报纸上。而且大胆地把这幅照片占满整个版面的三分之二,再加上醒目的大标题“投案自首”,有效地起到了配合当时全国公安系统的统一行动,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冲击力。再如:“残疾青年白永华的爱情故事”这组专题摄影报道,我运用新闻摄影的跟随手法,把残疾青年白永华的爱情故事由开始的矛盾冲突、化解矛盾,到后来终于获得美满地婚姻,从头到尾跟踪拍摄,在报纸上以大半个版的版面连续发表五期,最后以他俩欢欢喜喜的结婚场面而结束。
  总的来讲,我主办的新闻摄影专版,每期都有一组精彩的主打照片,而且必须吸引读者,这样读者才喜欢看这个版。同时,更有效地在报纸上发挥了“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作用。
 
新闻摄影记者--郑跃
地址:湖北省襄樊市《襄樊日报》社  邮编:441021       电话:0710-3659606
网址:www.xfeb.com/zhengyue   邮箱:3516419@sina.com
襄樊商务网制作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