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兰
“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作业最多的还是我.............”这是一首在校园里非常流行的改编歌曲,歌词里满是无奈,充满了一种重压之下想要反抗的意味。3亿7千万,这个天文数字的背后,是一张张稚嫩的未成年面孔,有灿烂的,有阴郁的,有迷茫的,有痛苦的。三亿七千万,这是目前中国未成年人的数量,比美国、俄罗斯等大国全国总人口还要多。作为中国未来的希望,他们的生存状况、生活质量如何,理应受到关注。如果生活在一个不太好的“生态环境”里,孩子是很容易被污染的。笔者最近看到一组数据,少年犯中有70%以上受到过不良文化的影响,暴力型犯罪和性犯罪的少年犯中,有90%以上看过凶杀、暴力、淫秽录像和黄色书刊,80%的未成年违法犯罪人员都曾涉足过网吧。如果说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损害的是人的肌体,毁坏的是人类的“生存家园”,那么,孩子生存环境的被污染和破坏,危害的则是他们的心灵,破坏的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前几天,一位做教师的母亲在家长会上坦言:打开一些电视,不少暴力、色情和凶杀场面的影视剧撞击眼帘,令人担心;翻开一些报纸,从明星生子到处女卖身救父亲,被大肆渲染,低俗不堪;点击网络,蔓延开来的“恶搞”之风更是甚嚣尘上。是的,这位母亲并没有耸人听闻。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如今在不少地方,就像是泥石流,裹挟着媚俗、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的垃圾,冲击着人们正直和良善的道德观念。 的确,学生的成长环境令人担忧,除了来自社会层面的因素,作为孩子成长避风港的家庭,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有的家庭不健全,对子女疏于管教,子女缺少父母之爱,使幼少的心灵受到创伤;有些家庭夫妻感情不和,造成子女性格孤僻、偏激,心态不够正常;有些家庭对子女过分溺爱纵容,使子女个性畸形发展;有些家长本身就有不良行为,如赌博、看一些不健康的书刊、杂志、影碟,导致子女染上恶习。随着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的增多,这些家庭中的孩子成长的天空也更加灰暗。 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剧变,也使学校教育难以应付自如。 首先,学校德育受到挑战。现有教育条件和体系结构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社会上某些不正之风、内容不健康的影视书刊,对缺少鉴别、批判、抵制能力的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给学校德育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当我们教育学生艰苦奋斗和奉献时,学生耳闻目睹的是贪污腐败现象;当我们揭露资本主义腐朽黑暗时,学生在电视和电脑上欣赏到的西方灯红酒绿的繁华景象;当我们引导学生正确选择高尚、健康的文体生活时社会上黄、赌、毒在泛滥。这一切都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其次,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在现行的一考定终生的现实面前,学校、家庭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使学生陷入应试教育的圈中苦苦挣扎。不是吗,每年六月高考结束后,宣传车巡游全城,红喜报铺天盖地,报纸上连篇累牍地登载各级状元的学习成功秘诀,各个企业也忙着借奖励状元之机行宣传企业之实。更有大企业包机送状元上北大............而中考之后,各所高中为抢优质生源各出高招、奇招,有的学校甚至大打出手,而高分考生家长则待价而沽..........凡此种种,让家长只要孩子分数不再关心其他,只关心成长结果,不关心成长过程,因而学校不得不向社会妥协,满足家长需要,扎扎实实搞应试。 再次,教育环境不断恶化。现在,社会和家庭对学校越来越不宽容。一方面,把教师当作万能的上帝,不允许有半点的缺失,另一方面,自己又作着学校、教师的上帝,站在教育门槛之外不断指手画脚,说三道四,搞的人无所适从。一方面学生要有好成绩,另一方面又不能增加学习时间,“又想马儿好,又想马儿不吃草。”一方面家庭、社会带给学生很多教育问题,另一方面又不准学校有惩戒教育。一方面期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又限制开展实践活动,造成现在的学生体能普遍下降。不是学校不愿意加强学生体能方面的训练,实在是担心安全问题,运动会上因学生先天性病因都能招来麻烦,谁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来把学生带出校外开展活动? 青少年成长环境已经受到了国家重视。从2005年6月开始,教育部与中宣部、人事部、社科院、共青团中央等部门联合进行了系统调研。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系统调研表明,青少年的生活空间和学习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表现在:伴随对外开放而来的西方腐朽文化、腐朽生活方式对青少年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见利忘义等现象以及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沉渣都给青少年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独生子女家庭成为我国家庭结构主体,为青少年成长带来全新课题;互联网中一些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心灵造成了腐蚀。 调研组认为,面对这些新变化,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关系也在面临深刻变化: --在与社会的关系上,学校教育倡导的主流意识与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存在许多冲突,正面教育效果因受到社会各种消极因素影响而有所抵消和减弱; --在与家庭的关系上,学校与家长追求教育目标的不一致性增大,不尽相同的教育导向和成才期望使青少年学生出现困惑; --在与学生的关系上,学校的主导性地位有所削弱,教师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家庭、学校更应携起手来,为学生健康成长撑起明丽天空。
首先,要改变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这种观念。人们常将未成年人教育责任归于学校,这是片面的、错误的认识。把青少年培养成人才,是全社会的职责。要净化整个社会的空气,校园外的各种环境建设,如商业环境、文化环境、市场环境等等,都应该引起社会和广大市民的关注,切实为未成年人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的、和谐的社会环境。 保护孩子是无条件的。有了这样的观念,就会有更多的人敢于揭露那些不法经营者生产、销售有害孩子健康的文化产品,就会有更多的人对昧着良心赚学生钱的网吧提高警惕,也就会有更多的人对那些成天打麻将的父母提个醒。让未成年人的“生态环境”清新、整洁、优美,让他们呼吸洁净的空气、啜饮甘洌的清泉,是我们整个社会的责任。只有当保护未成年人的各种权益成为一种社会共识,自觉的行为和对法律的敬畏合力发挥作用,他们的“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保护。 其次,要把关注学生成长环境落在实处。首当其冲整治媒体环境,重点是整顿网吧。要求网吧经营业主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在显著位置设置未成年人禁入标志,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对难以判明是否已成年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2006年3月,山西方山县彻底关闭网吧。2006年11月,十堰市率先在全省对所有网吧实行“零点断网”,被市民称赞为不花钱的“德政工程”。这些方法都是可以借鉴的。 再次,学校要发挥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作用。学校要成为连接社会和家庭的纽带、桥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这一载体,组织家长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掌握教育孩子的艺术,营造和谐家庭。学校本身要加强德育工作,少点说教,多开展实践活动,寓教于乐,在体验中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张德兰:四届区政协委员、襄城实验小学校长、湖北名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