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让 襄阳、樊城位于汉水中游,隔江相望,在历史上往来靠船,十分不便,自古就盼有桥相连,前人为此也曾数次尝试。 南宋末期,朝庭甚是腐败,蒙胡必烈占据中原,累攻樊城。宋军急派兵增援,两军在此相持,展开了拉锯战。宋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元将阿术又率军数万攻打樊城。宋军感到寡不敌众,急筹木料于汉水中架桥,以通援兵。据《元史。阿术传》载:宋兵于汉水中植木,架设浮桥,中间用铁锁,确保浮桥牢稳,宋军得以增援,以使樊城方得巩固。阿术发现,遂派兵用斧砍断铁锁,放火焚烧浮桥,让宋军不能增援,遂夺取樊城。这大约是襄樊汉水架桥有文字记载之始了。 明朝中期,政局稳定,当朝官吏也曾想到襄阳、樊城之间无桥的不便。弘治年间(1488-1505年),都御史沈晖拟定架设浮桥方案。他选定襄阳大北门外西边的汉皋楼与樊城的挹秀楼为架桥的位置,于是在两楼下旁各竖一铁柱,命同知何详造桥。据《襄阳府志》载:何详受命造船七十二只,待霜降落水后,再将船上放置木板,前后船沿安置铁环,用铁麻作纤绳穿于铁环中,使船连为一体而牢固,再系于两岸铁柱上,浮桥得以平稳。浮桥长一里许,行人深感通行方便,因名“济汉桥”。桥于弘治十一年(1498年)正式建成,里中侍御史曹磷作记。这可能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二次建桥。 到了近代,仍出于军事需要,襄阳、樊城间的汉水上数次架设浮桥,屡建屡折。 1、民国十七年(1928年)军阀马文德驻襄阳时,从樊城的公馆门至襄阳的大北门之间架桥。 2、约民国十八年(1929年左右),国民党军十一师师长陈诚驻樊城时,从樊城的迎旭门至襄阳东郊康家埂附近架桥,桥架好后用了约半年时间。 3、民国约二十七年或二十九年,国民党22集团军的124师、127师驻樊城时,在春末或夏初,从樊城的龙口码头至襄阳的官厅间架浮桥,桥架好后断断续续使用近一年。 4、民国约三十三年(1944年),从樊城的晏公庙码头至长门外闸口码头之间,于农历9、10月间架桥,桥架起后使用了几个月。桥上不仅可通行人,还可供马车、汽车通行。 5、1948年秋(约农历9、10月间),国民党十三绥靖军区王凌云部,从河南逃窜樊城时,从樊城公馆门码头至官厅之间架桥,用了约两个月。 6、1949年春,我人民解放军第二次解放襄阳后,从樊城林家巷码头(一说从晏公庙码头)至襄阳大北门码头之间架桥,为人民解放军南下使用。 7、1969年春,襄樊建汉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时,从樊城兴武街码头至襄阳东郊叫驴滩之间架桥。 到1970年5月1日(公路桥面7月1日正式通车),历经年余终于在襄阳、樊城河面上成功架起了第一座永久性大桥,从此结束了千百年来临时架浮桥的历史,襄阳、樊城从而连接一体,天堑变通途。如今人们站在大桥上,凭栏眺望,襄樊二城风光无限,滔滔汉江尽收眼底。忆往事,感慨万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