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预示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思路、总抓手。因此可以说,大政方针已定,目标要求已明。在新农村建设上,我们必须意识到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农村的发展、农民的生活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并且呈进一步拉大的趋势。目前有些地方不切合实际,盲目地“贪大求洋”,搞“劳民伤财”建设,群众对此意见很大。在新农村建设中,要谨防脱离实际,切忌“大动作、大手术”、“大拆大建”,违背群众意愿搞“一刀切”。本人从科学规划、保持生态、群众参与以及长效机制等方面对新农村建设提出建议。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勾画新农村建设蓝图 “十一五”规划为我们勾画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这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幅前景蕴含了决策层以人为本、注重公平、统筹发展的执政理念。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落实问题。规划是龙头,搞好乡村规划,使乡村的建设与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尤为迫切和重要。但新农村建设由谁来规划、如何规划,却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首要问题。 本人认为,新农村建设规划应坚持全面统一、齐全新颖、科学合理的原则,注重凸现区域特色。农村发展千差万别,千姿百态,起点有差距,过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保持自然生态,还要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集约节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因此,科学规划尤为重要,切不可脱离实际,盲目攀比,违背农民意愿;坚决反对凭空想象、搞“假、大、空”现象。比如尹集乡的姚庵村,就是根据自身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定位于保持生态、老村庄改造和后期递级发展,先后制定出了《姚庵村村庄建设规划》、《姚庵村村庄整治规划》、《姚庵村产业规划》等等,对村庄的建设、整治、产业发展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布局。整个村庄规划由市城市规划设计院主持,专家们边设计边修编,几易其稿,定稿后又召开专家、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村民代表参加的评审会进行评审修编,最后定稿。整个规划在新建房屋的布局上科学合理、紧凑适用,房屋的造型和户型美观大方、新颖实用;基础设施建设科学齐备、配套完善;老村庄改造保持了生态、田园风光特色;零星村庄搬迁,注重节约土地、集拼村庄。整个规划简单、易行、实用,符合农村实际,做到了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体现了规划与自然环境相结合,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持,实现田、林、路、房、供水、排污综合治理。其基本架构是“一条轴线”、“一个圆心”。“一条轴线”即以1.8公里的通村公路为轴线,对村容村貌进行集中整治,逐步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对农户实施“一建三改”和“穿衣戴帽”工程,使村民的人居环境逐步改善。“一个圆心”就是以莫家堰为圆心,实行以堰东、堰西、堰北三方为新搬迁居住地,统一布局,统一造型。 二、保持生态,突出特色,夯实农村建设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怎样保持生态,体现“新”特点,“新在何处”?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围绕“新设施、新环境、新房舍、新农民、新保障、新风尚”这“六新”来进行。新设施,主要包括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如交通、电力、信息和农业基础设施等;新环境,指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整洁;新房舍,应体现在特色与地域风情的高度统一与和谐上,在原有的基础上体现美观、实用(结构光照、通风等)和节约(土地、材料、能源等)上,切忌大拆大建;新农民,就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素质高、有修养、文明向上的新型农民;新保障,就是建立统一体系的农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服务制度,让农民象城里人一样享受生活;新风尚,就是建设生态文明新村,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建设新农村的“新”不仅要体现在设施功能齐全和农村的经济发展上,体现在农村管理制度的建设上,还应体现在保持山川秀美的生态特色上。农村应该是田园风光秀美、生活比较舒缓、感觉自然和谐。尹集乡姚庵新农村建设就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下,推行老村庄改造。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以切实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切入点,着力于基础设施配套和环境整治。截止目前,姚庵新农村示范点共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其中国家扶持资金60万元,村民自筹资金120万元,现已完成硬化道路3000米,整修渠系4000米,植树2000多株,建设垃圾池6个,购垃圾容器182个,粉刷墙体9850平方米,打井2口,铺设供水管道1500米,建成沼气50多口,建集中供养牛栏1个、18间,安装太阳能路灯7盏,建科技文化屋1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整个建设中,姚庵村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保持生态的原则,基本上做到了“四不”,即不拆一幢房,不填一口塘,不砍一棵树,不占一分耕地;实现了“四到户”,即水泥路通到户,自来水供到户,沼气用到户,太阳能灯光照到户。姚庵新农村试点目前通过“穿衣戴帽”工程和环境整治工程,面貌焕然一新。 三、政府引导,国家扶持,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必须通过政府引导、国家扶持、社会参与,充分调动农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中央制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但国家还不富裕,广大农民不奢望上面给一个新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必须积极主动热情地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通过辛勤劳动来建设美好家园。但是建设新农村离不开政府引导和国家扶持,脱离政府引导可能是“一盘散沙”,抓不起来;没有国家扶持,硬件公共设施难以配套,各项工作难以开展,群众参与积极性难以调动。鉴于此,中央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相应出台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那么在具体实施中就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 1、必须以国家投资为主导,以国家财政用于公共设施投入增加带动新农村建设,以改变农村面貌。目前通村公路、安全饮水项目、能源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等各类扶持专项资金为新农村建设打开方便之门。姚庵新农村建设就是坚持和按照“政府引导、国家扶持、群众为主、社会参与”的原则,以国家财政补贴带动新农村建设,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 2、出台一系列重农惠农政策,改变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状况。取消农业税后,农民不仅种地不完税,而且享受很多惠农政策,粮食直补、粮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综合补贴等,让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3、建立各种激励机制。一是争取国家投资。国家采取措施大力扶植和培育积极主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形成特色的乡镇和村庄,发挥其示范作用,并在财力、物力上予以重点支持。我们必须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姚庵村就是争取主动,今年第一期建设工程就得到了国家扶持资金60万元。二是依靠农民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虽然取消了“两工”,但村民对基础设施建设热情高,可鼓励他们按“一事一议”的办法加快建设,只要愿意,得到群众拥护,就应该义无反顾,以奖促干;过去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一些做法在一定领域仍有积极意义。姚庵示范村调动农民积极性,示范点的90户农户自愿投资120万元参与新农村建设。三是积极争取“外援”。联系本村在外工作的领导、专家、生意老板,请他们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援资出力。姚庵村争取外援近3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四是造就一代新型农民。调动农民积极性,还应从提高素质入手,把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资源优势,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四、精心组织,广泛动员,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 必须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区委、区政府对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非常重视,成立了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乡、村两级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协调力度。在具体实施中,我们组建了环境整治、硬化绿化、精神文明建设、工程质量检查验收等工作专班,分组推选村民“理事会”、“监事会”和“五老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全程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领导、组织、管理、监督和协调工作,坚持各项工作公开透明。在宣传动员上,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营造声势,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们还有计划地组织部分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其它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参观学习,让他们亲身感受新农村建设成果,回村后主动向广大群众做好宣传工作,激发了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增强了群众积极参与的主动性。为了不使新农村建设“虎头蛇尾”,我们制定和完善了“村民议事制度”、“民主理财制度”、“图书借阅制度”、“卫生保洁制度”、“评选五好家庭制度”等十多项制度,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为了不使新农村建设“自生自灭”,我们积极寻求主导产业支撑,结合自身优势,从实际出发,姚庵村定位于“生态农业小旅游”,突出养殖业、林果业、乡村休闲农家乐三大支柱产业,努力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
(吕云:三届、四届区政协委员,尹集乡党委副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