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09年9月5日,星期六下午3:45分。一个陌生的电话号码拨通了正在值班的枣阳团市委纪检组长李俊的手机。
“喂,您好!是枣阳团市委吗?我是你们今年资助的学生邓晨。我现在已经到达学校并报到了,今天开始参加军训,现在打个电话过来给你们说一声,报个平安……请你们放心,我一定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努力成为品学兼优的大学生,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
听着话筒里传过来的那稚嫩和略显羞涩的声音,一个清秀的小女生的面容浮现在李俊的眼前。这是一个苦命的孩子!父亲在她4岁时因食道癌早逝,年幼的她和姐姐从此与在建筑公司打零工、在街上捡破烂为生的母亲相依为命。多年来,坚强的母亲勤扒苦做在亲戚的资助下艰难地将两个孩子抚养成人。去年,姐姐考取了北京一所大学;今年,邓晨也收到了中南财大艺术设计系的录取通知书。孩子们都长大了,可母亲也老了!长期的奔波劳累让邓母被多种疾病缠身,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眼看着小女儿报名的日子一天天逼近,做母亲的是心急如焚啊!她上哪儿去筹措近万元的学费啊?懂事的邓晨在高考结束后就在一家画室找了份零工,教学生绘画。看着学生们在画室认真学习绘画技法的样子,忧郁的眼神时常浮现在邓晨秀气的脸庞,她不知道自己能否如愿走进大学校门,能否如愿坐进中南财大的教室里聆听教授们讲授她喜爱的动画设计课程……
2009年8月20日,在对全市特困应届高中毕业生家庭进行调查走访的过程中,团市委了解到这个贫困家庭的实际困难,毅然向这对母子伸出了援助之手。通过牵线搭桥联系到一家愿意奉献爱心的企业,给予了邓晨3000元的资助,帮助她们解决了燃眉之急。2009年9月4日,邓晨如愿登上去大学报到的列车。然后,就有了本文开头的这个电话。
(二)
邓晨的故事只是团市委2009年度“希望工程·名校之星”资助贫困活动的一个缩影。
每年的七八月份,当经历十几年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拿到象牙塔的通行证时,都会有一些孩子因家境贫寒而不得不徘徊在大学门口。针对这种情况,团市委从2008年开始在全市重点启动“希望工程·名校之星”评选活动,决定每年从“希望工程助学基金”中拿出一笔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寒门学子给予资助。
在团市委办公室,笔者看到了一份详尽的《2009年枣阳希望工程资助者名单》和一摞类似画册的个人资料。翻开这些图文并茂的资料,一个个寒门学子的鲜活形象即刻映入眼帘:
单元源,男,19岁,今年的理科状元,高考成绩633分,被华中科技大学录取。母亲因病早逝,父亲长年在外打工,是村里的低保户。元源很小就学会料理个人生活,独立能力受到村人一致夸赞。照片上的他看上去斯斯文文,只是戴在眼镜后面的一双眼睛是那么忧郁……
李秀锋,男,18岁,高考成绩612分,被北京理工大学录取。父亲早逝,母亲以务农为生将兄弟三人抚养成人,现体衰多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大哥务农,小孩患有先天疾病,家境也很困难;二哥、三哥则刚成家就外出打工。几间残破的老土房是秀锋和母亲的栖息之地,铺在床上已经发黑的棉被让人看了忍不住心酸……
夏俊俊,女,19岁,高考成绩561分,被中山大学英语系录取。父亲因病早逝,姐妹三人和母亲相依为命。为维持生计,姐姐辍学外出打工,家中还有年迈的爷爷需要赡养。虽然小小年纪就饱尝生活的艰难,但俊俊却阳光乐观,一双明亮的眸子里充满了对美好明天的憧憬……
据团市委副书记史永进介绍, 2009年,团市委共资助像单元源、李秀锋和夏俊俊这样虽出身寒门仍自强不息的贫困学生44人,资助金额达104900元。希望工程助学工作走在襄樊市同级县市区团委前列。
(三)
104900元,在某些人眼里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对于一个县级团委来说,真不是个小数目。它的背后,凝聚着团市委一干人执著的梦想和辛勤的努力。“让所有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让我们的社会更多一点爱与和谐,是我们团委所有人的愿望!为了募集更多的善款,帮助更多的孩子圆读书梦,我们想方设法,调动了周围一切能够利用的资源!”团市委副书记史永进说。
“希望工程助学基金”非常有限。除了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之外,由团市委领导班子亲自带队的希望工程助学工作小组从七月份就开始在枣阳市各大企业和机关四处奔走募集基金。募集工作很不容易。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很多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再加上一些人士对希望工程的认识不到位,因此,为了筹募善款,团市委一干人真是流干了汗水,说干了口水!值得高兴的是,大多数企业和单位对活动是理解和支持的!如枣阳市圣龙专业汽车有限公司,一次性拿出45000元来资助了15名学生。另外,还有一些爱心个人也纷纷加入到助学团队里来,如枣阳市地税局干部檀某,闻讯后主动找到团委要求资助1名学生。
为了把这些来之不易的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用到那些确实需要帮助的孩子身上,团市委坚持“公正、公平、公开、透明”的原则,首先从贫困生信息核查的基础工作开始,进行严格把关。申报“希望工程·名校之星”的学生,必须经过本人申请、学校(基层团组织)研究申报、教育局审核、团市委认定这四道关口。同时,学生所在村(居)委会需出具学生家庭情况证明,所在学校要进行申报情况的公示。最后,团市委还要深入到每一名核定进行资助的贫困学生家中进行实地调查和走访,力求从源头上杜绝贫困学生信息虚报和“人情”救助的问题发生。
八月的骄阳有点儿毒辣。为了尽快核实信息,尽快将资助金送到贫困生手中,团市委助学工作调查组一行不怕苦、不怕累,硬是顶着酷暑在乡镇马不停蹄地整整奔走了8天!很多学生家住的偏远,为了节省时间,同志们每天总是提前一个半小时上班,七点钟就从城区出发。到了学生家中,也总是顾不上喝口水,就抓紧时间跟学生和家长沟通交流。看到那些贫困学子的家庭生活状况,大家都被孩子们勤奋苦读、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更加增强了一定要把希望工程助学工作坚持做好、做实的决心。与此同时,学生家长看到调查组一行一路奔波被骄阳烤红了的脸和满头的汗水,也被同志们务实的工作态度深深地震憾了!在刘升镇龚陈五组,学生代高清的老父亲握着工作人员的手激动地说:“谢谢党和政府!谢谢团市委!谢谢你们对娃儿的关心啦!娃儿参加工作了一定要叫她回报社会,回报好心人!”
(四)
“回报社会,回报好心人,学会感恩。”除了帮助贫困学子圆读书梦之外,这,也正是团市委开展“希望工程·名校之星”资助贫困生活动的另外一个深刻内涵。
在团市委办公室的一个抽屉里,整齐地保存着数十封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制式信封。据办公室工作人员高瑾、韩聚锋介绍,这些都是受助学子寄给团市委的感谢信。打开信封,真诚、感恩的气息充满了信纸的字里行间。
署名华中科技大学余潘潘的学生写到:我是2008年暑假接受你们资助的学生,非常感谢你们对我无私的支持和帮助。我知道你们很关心我到大学后的生活,现将一年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作以汇报……请你们放心,我会加倍努力,好好学习,决不辜负家乡人民的期望!
另一位同是华中科大署名廖胜敏的同学这样写到:曾经,大学离我是那么的美好而又遥不可及,是你们帮我圆了大学梦。所谓“乌鸦反哺”、“饮水思源”,将来我一定要将这爱的接力棒继续传递下去,用我的爱心去帮助别的需要帮助的人……
团市委副书记史永进告诉笔者,每当收到这些懂事的孩子寄来的信件,办公室的同志们总是感到非常欣慰!因为,只有学会感恩,这些受助的贫困学子才能更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无论多忙都会安排专人回信,鼓励孩子们在学校刻苦读书,早日成才。每逢重大节假日,还会安排办公室的同志给孩子们打个电话。2008年春节,利用学生放假返乡之机,又邀请枣阳市领导出席,召集去年的21名受助生坐在一起开了个热热闹闹的茶话会。
一片片爱心,一份份深情,一股股暖流,化作希望的甘露,滋润着贫困学子的心。在团市委的循循善诱和不懈努力下,如今,友爱、奉献、互助的接力棒已经在2008年那一批受助生当中开始传递。现在华中科大日语系就读的受助生董毅自去年入学之后,每个周末都选择了去武汉郊区的农村小学支教,还在暑假牺牲15天时间深入甘肃作支教志愿者;现在中南财大英语系就读的受助生惠子,利用暑假返乡之机主动为村里其他特困家庭的学生免费提供补习帮助;现在天津财大市场营销系就读的受助生张玉格,在大学里组织贫困生建立了家教协会……爱心,在感恩中延伸!孩子们都在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回报社会,奉献自我,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增光添彩!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看到这些曾经面临失学的孩子因为我们的帮助而重新收获希望,真的很有成就感啊!”团市委副书记史永进最后说:“希望工程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通过我们的宣传和引导,希望能够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我们的行列!如果人人都能献出一份爱心,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