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青少年维权
 
【基层调研】关爱留守孩子 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于保康县留守孩子教育管理情况的调查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8-10-23 浏览量:1401

 


    保康县地处鄂西北大山区,为省定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版图面积3225平方公里,总人口28.7万,其中农业人口23.8万,现辖11个乡镇。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每年外出务工创业人员近 5万人,伴随而来的是农村留守孩子人数在不断增多。留守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对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团县委与县教育局、县妇联加强配合,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留守孩子的教育管理力度,竭力为留守孩子服务,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深入调查,全面了解留守孩子的现状
    去年以来,团县委与县教育局、县妇联联合,深入到学校、家庭,对全县11个乡镇外出务工家庭留守孩子教育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我县现有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孩子2780人,其中3—6岁的809人,7—18岁的1971人,有67.2%的留守孩子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共同生活,有31.8%的寄养在亲戚家中,还有1%兄弟姐妹互相照顾生活。调查结果显示,全县留守孩子教育管理状况不容乐观,60%以上的被委托监护人教育管理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对留守孩子的监护方法不当,监护行为处于真空或半真空状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链联系不够密切,呈现明显的薄弱环节;对留守孩子思想教育不够,导致留守孩子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着不少潜在的问题和危机;把留守孩子的教育管理作为学生工作的重点不够突出,留守孩子处于被边缘化状态;留守孩子的监护人没有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相关知识,有些仅仅满足于解决温饱,使留守孩子呈现生活失助、学业失教、行为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的现象。特别是有些留守孩子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护和关爱,其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心理个性发生异常,性格孤僻、内向,极少数孩子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养成不良习惯,甚至误入歧途。对此,我们深深感到,关注、关心、关爱留守孩子,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是举全社会之力,为他们创造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的环境。
    二、多措并举,扎实做好留守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加强留守孩子的教育管理,是当前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共青团保康县委与县教育局不断创新机制,强化载体,积极为留守孩子做好事、办实事。
    一是建立一套留守孩子成长记录档案。由教育局牵头,以学校为单位,对全县中小学2780名留守孩子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建立了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时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其内容包括留守孩子基本情况、父母务工地址、联系电话、临时监护人等情况,教师与家长以及临时监护人联系方式及联系记载等。根据档案记录情况,定期进行分析,准确掌握留守孩子的成长脉搏,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
     二是建立一支“爱心妈妈”服务队。去年“六一”前夕,共青团保康县委联合县妇联、县教育局,在全县教师及干部职工中招募“爱心妈妈”1000名,与1000名留守孩子接对。在招募的“爱心妈妈”中,不仅有妇女干部,还有部分富有爱心的男干部,通过开展“爱心妈妈”牵手留守孩子活动,就是让他们肩负起农村留守孩子家庭教育的责任,解决这一特殊群体少年学生的心理缺乏关爱、感情缺乏寄托、学习缺乏帮助、生活缺乏照顾、管理缺乏家教的现实问题。几个月来,“爱心妈妈”们纷纷与留守孩子见面,建立了帮扶联系卡认真开展了双互(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双访(访班主任、访委托监护人)、双联(爱心妈妈每月以电话、见面、书信等方式与孩子和委托监护人联系,指导孩子给父母写信或通话,定期或不定期到学校或家庭看望留守孩子,一年陪孩子过一次节日)活动,及时掌握留守孩子的家庭背景、思想表现、学习成绩等情况。
三是开通一批亲情电话,方便“留守孩子”和父母交流。很多学校都专门开通了 “亲情电话”,用于“留守孩子”和在外打工的父母及时联系和沟通,定期与父母通话、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同时让学生倾听父母的声音,得到亲情关爱。有的学校还对亲情电话开放时间做了具体安排:每周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的第三节晚自习时间分别对初一、初二、初三年级的“留守孩子”开放,星期一的课间操时间对小学“留守孩子”开放。2006年春毕业的城关镇中心学校九(3)班孙路同学,父母均在深圳打工,他寄住在姨母家。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经常旷课、上网玩游戏,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亲情电话开通后,在老师的关心下,他每周跟父母通话一次。父母的叮嘱、亲情的沟通、老师的开导使他彻底戒掉了上网成瘾的不良习惯,学习成绩逐渐好转。
    四是结合爱心捐资助学,救助一批留守孩子。近年来,我们把希望工程救助金、好心人士及爱心企业捐赠的助学金重点向留守孩子倾斜,去年共青团保康县委募集资金30多万元,救助贫困学生400多名。其中救助留守孩子多达300多人,占救助比率达81.5%。
    三、齐抓共管,为留守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关注留守孩子,是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体现。目前,我县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构筑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和管理模式。我们积极将留守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作为团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议事日程,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范畴。
第一,做好“留守孩子”心理咨询,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了及时全面了解留守孩子的心理、学习、生活问题,我们以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支教队为主体,在全县完小建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开展,开展了一系列心理健康讲座。一是针对少数“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指导和训练。设立倾诉信箱,让学生把那些不好意思当面或没有机会向老师表达的问题写出来放入倾诉信箱,学校团支部每周一开箱取信,从中了解情况。对于特殊性、个别性的问题,安排教师进行个别教育引导,对于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集体训导或晚点时间予以答复或解决。如:有的学生倾诉青春期困惑,有的学生畅谈自己对学校管理的看法。有一位学生还撰写出校内“八荣八耻”:以爱护校园为荣,以破坏校园为耻;以热爱学习为荣,以厌恶学习为耻;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以拾金不昧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团结同学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文明守纪为荣,以违规违纪为耻;以认真负责为荣,以玩忽职守为耻;以助人为乐为荣,以欺压弱小为耻。二是利用校园网组建校园内班级QQ群,由信息技术课教师与学生在网上做心理交流与咨询,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
第二,制定 《“留守孩子”教育管理办法》,使此项工作有章可循。如其中的《“留守孩子”安全应急机制》规定:“留守孩子”在校期间如遇突发事件,首先由第一知情人任课教师、班主任、寝室管理教师迅速采取适当的救助处理措施,并报告学校,同时告知留守孩子的委托监护人和在外务工的家长。如城关镇中心学校八(2)班“留守孩子”崔明明同学在校期间突发高烧,班主任老师迅速将其送往就近的城关镇卫生院就医,并立即通知其大舅。当他大舅赶到卫生院时,班主任正在崔明明的病床前陪护他输液。在崔明明住院的一周时间里,班主任每天都要去医院探视一次。
第三,克服一切困难,积极解决留守孩子吃、住、娱乐活动等问题。我县是山区,很多学生在学校寄宿,因为学校的条件十分有限,给学生吃、住、活动带来很多不便。为了让留守孩子吃的舒心,住的安心,玩的开心,学的高兴,我们一是想办法争取社会爱心捐款,直接打入留守孩子的饭卡,用于改善留守孩子的生活,使他们能在学校吃好、吃饱。“仅去年,我们就争取各类捐款5万多元,全部用于解决留守孩子生活;二是组织学生通过开展创建“温馨寝室”活动,让学生布置、装饰自己的“家”,加强人文化管理,让学生在学校住得好,能感受到“家”的温馨。三是开展活动,让学生玩得好。通过开展广泛的文体活动,如校级篮球联赛、书画展、庆“五四”、“六一”文艺汇演活动等,培养学生的个性、爱好和特长,杜绝“留守孩子”因厌学而流失。
总之,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相关部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我县留守孩子的教育、管理工作已步入有序化轨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但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动,留守孩子将会越来越多,教育和管理也将会面临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针对我县留守孩子的现状,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学校要加大教育和管理力度。就我县留守孩子而言,大部分都是在校学生,并且大部分在学校寄宿,学校要克服一切困难,为留守孩子解决吃、住、娱乐等问题,让孩子在学校安心学习、生活。其一要与留守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愿望、思想。其二,寄宿制学校要在食宿上提供良好的设施和服务,让他们有“家”的感觉。其三,要以家长学校为依托,开办家庭教育课程,特别是对委托监护人进行家教知识普及。
    二是社会都来关心留守孩子的成长。乡村组织要做好工作,确保外出人员妥善安置孩子,并经常保持联系。共青团组织继续开展牵手留守孩子活动,拓展活动范围,创新活动方式,因人而异开展系列有效的帮扶活动。
    三是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或加大农村发展步伐,鼓励外出务工父母在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尽可能将儿女带在身边,或者选择单方外出,或者围绕本地产业,依靠科技发家致富,减少外出,要多关心孩子,多为孩子考虑。
    四是加大对关爱留守孩子工作的投入,在帮扶上、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一定的工作经费,积极为留守孩子办好事、办实事,建议省、市团委能多争取一些优惠政策。
 

 

 
上一篇:荆州街社区四点半学校
下一篇:暂时没有下一篇文章
 
 
 
襄樊青年网  共青团襄樊市委员会版权所有
地址:襄樊市襄城区檀溪路219号市委七楼 邮编:441021
网站技术支持:
襄樊万笛传媒
鄂ICP备05017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