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针对全区基层团组织建设状况,团区委开展了详细的调查摸底,此次调查涉及13个乡镇,72个区直单位,37个非公有制企业。在调查中,发现基层团组织存在忧多喜少的现象,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调查情况如下:
一、概况
1、团员情况:襄阳区共有100万人口,14-35岁青年数38.5万人,占总人口38.5%,全区共有共青团员72531人,占总人口7.3%,占青年数18.6%。其中,城镇团员数24881人,占团员总数34.3%;农村团员数47650人,占团员总数65.7%;流失团员数22000人,占团员总数30.3%;城镇流出4218人,占团员总数5.8%;农村流失团员数17782人,占团员总数24.5%。在调查中,流失团员全国各大城市都有,主要以古驿镇为多聚集在福建省福州市,以程河为多聚集在广东省茂名、澄海、广州、深圳等地。
2、团组织现状:这次调查的13个乡镇、72个区直单位、37个非公有制企业基本上囊括了全区各级团组织。全区应建团组织606个,实建502个。建立的团组织中,基层团委69个,占实建数14%;基层团(总)支部433个,占实建数86%。其中,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应建85个,实建54个;高、初中学校应建34个,实建34个;乡镇应建13个,实建13个;村、街道、社区、居委会应建450个,实建397个;非公有制经济应建37个,实建8个。
3、团干部队伍:全区团干部应配备数652 人(不含学校班级团干部)。其中,乡镇26人;村、街道、社区450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72人;高、初中学校34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37人。实际配备416人,专职33人,占8%,兼职383人,占92%。其中,乡镇实配26人,专职13人,兼职13人;村、街道、社区实配271人,兼职271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实配44人,专职6人,兼职38人;高、初中学校实配72人,专职14人,兼职58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实配16人,兼职16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79人,占67%;高中专文化程度108人,占26%;初中文化程度29人,占7%。28周岁以下71人,占17%;28-35周岁169人,占41%;36-40周岁92人,占22%;41以上84人,占20%。其中,最大的49岁。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这次调查结果令人堪忧,基层团组织各种问题层次不穷,突出五中类型。
一是“垂死挣扎”型。开展工作举步维艰,每天只能维系“生命”,应付差事,舞台不广,忙于奔波,疲于养“病”。
二是“名存实亡”型。这种类型形同虚设,成立的有团组织,也有团干部,但是党组织不支持工作,团干部得过且过,长此以往,造成组织瘫痪、工作滞后。另外一个因素,是团干年龄偏大,不能更好地适应团的工作,特别是在农村、街道、社区、居委会,据统计在基层团组织中,36岁以上170多人,达到全区团干部42%,造成了青黄不接的现象。
三是“挂花卖布”型。这种现象也可以说“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虽然党的工作不分彼此,但是我们一些党的组织和团的组织负责人,看的只是现实利益、眼前利益,认为团的工作可有可无,忽略了党的工作可持续发展。
四是“雀飞巢空”型。青年人是耐不住寂寞,加之市场经济讲求效益,很多团的干部认为青春短暂,应该以赚钱为主,心事不在工作上,有的外出务工,有的开办个体经营,把共青团工作置之不问。
五是“瘫而不立”型。这种类型基本上没有建立团组织,一些党组织不愿带。一方面是党组织本身就不健全,自己带不动;另一方面是党组织怕影响自身工作,怕花钱,不愿带;第三方面是没有合适人选,特别是一些单位没有年轻的同志,找理由,不想带。
存在以上几种类型,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不够:
首先是领导认识不够。没有认识青年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党的事业发展,国家兴旺发达缺乏长远的目光,对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认识不深,没有把青年工作同党、国家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些,只追求眼前利益。
二是重视不够。认识不够带动重视不够,一些党组织对团的工作不关心、不支持,甚至有的还拔“气闷芯”。一方面是没有把共青团工作纳入党的议事日程,忽略了共青团的存在。另一方面是活动经费没有保障,基础建设、阵地建设建不起来,不能更好地影响、带动青年人健康成长。
三是措施力度不够。没有相关制度约束、政策引导,党建带团建工作没有纳入实绩考核。特别是在落实上不能认真贯彻实施,文件下发了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年初一张纸,年终一层灰,甚至有的连文件都找不到。
三、对策及建议
青年思维活跃,思想易变性强,引导难度大,引导好会成为社会有用之材,稍不注意,会误入盲区、步入雷区,造成不良影响。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需要各级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的共同关心和支持。
1、党的组织要注重“培”。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青年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青年工作看作培养党和国家的后备人才所必需,建设襄阳未来所必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青年工作的重视。一方面是培植团的组织。“根基不牢,地动山摇”。要在加强党组织的建设同时,建立完善团的组织配备,要采取可循方式给政策、给经费,确保物质条件和经费保证落实到位。对于未建立团组织的,坚持“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巩固一个、提高一个”的原则,正确把握建团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力戒简单追求数量上的增加和覆盖。另一方面是培养团的干部,要高度重视共青团的干部队伍建设。大刀阔斧的整顿团的干部队伍,对到龄不适应青年工作的团干部要及时转岗配备。要注重选拔那些思想好、能力强、作风正的青年团员选拔到团的干部岗位上来,要敢于交任务,勤于压担子,多给他们培育锻炼成长的土壤,加强教育,多方激发,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展现他们的本领,吸引、凝聚更多的青年为我所用。同时,对那些政治靠得住,工作有本事,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团干部输送到党政重要岗位上去,要相信他们,支持他们,给他们奋发的机会。
2、团的干部要注重“导”。“导”就是导演,一部好的影视剧,除了剧本的关键,还在于导演的水平。我们团的干部要把自己当作开展团的工作的导演,做到专心、呕心、倾心,要在“干”上下功夫,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要热衷于团的工作,要到青年中去与他们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意愿,听取他们的心声,帮助解决他们的困难,多为他们办实事、好事,做到心有所系,情有所系。同时,把自己锻造成社会需求,青年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一是素质上要提高,多学习业务知识、社会知识,并且,提高自身修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高素质、高质量的团干部。二是本领上要增强,要多接触矛盾突出的事情,要敢于碰硬,善于思考,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驾驭工作的能力。三是思路上要开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广”,“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各级团干部要具备远大的理想,有远见的目光,用心创造未来,用心改造未来。四是方法上要得当。在团的工作中,要多动脑子、多想办法、出精点子,打造品牌。特别是针对流动团员的管理问题,应该分析线索、大胆探索、认真摸索,形成一套适合襄阳特点,符合青年意愿的机制。要适当开展远程互动教育,达到经济与受教的双赢效果。五是活动上要新颖。吸引、凝聚青年光靠老一套,吃老本是不行的,要适应青年的特点开展活动。在活动中突出“新”,以“新”带动团的工作,以“新”影响团的工作,以“新”引导、吸引、凝聚青年。
3、采取的措施要注重“果”。这个“果”就是效果、结果。措施得力,效果会更优,成效会更好。反之,则一无所获,“结”不出“果”。这需要各级党组织要拿出加强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的意见,要把团干部的待遇(包括政治待遇)、开展活动的所需经费、团组织配备的条件等都融入到相关政策中去。要制定《党团共建考核制度》、《团建工作绩效挂钩制度》等,以制度推动整个工作的健康运行,确保不走过场,不走形式,避免“空”、“虚”、“浮”现象。各级党组织应该按照《党章》、《团章》,中央、省、市、区委相关政策和决定,要给共青团发展的空间,要关心、支持、推动团的工作不断进步,创出更佳业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