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襄樊晚报》教育周刊整版以“我跟儿子交朋友”为题对石晓笛作了详尽报道。 |
我跟儿子交朋友 |
----本报记者 项琼 实习生 秦蘅 |
→背景资料←
石晓笛年纪不大,但在襄樊也 算得上一个小名人了。这个9岁的 小男孩,脖子上挂着相机,行走 在一群摄影发烧友当中,用作品 说话,为自己赢得了不少荣誉。 让人感兴趣的是,石晓笛不仅是 个学有所长的孩子,他的生活自 理能力和学习成绩也很棒。了解 的人都说,石晓笛能获得这么好 的发展,与他爸爸石继军和妈妈 李颜的精心培养是分不开的。 8月9日,在万笛摄影城的摄影 棚里,记者见到了刚刚从中日夏 令营归来的石晓笛。石继军谈起 自己的儿子很是平静。他说,石 晓笛与自己的经历很像,但他从 来不把儿子当成自己事业的继承 人,孩子虽然弱小,但他是一个 个体生命,父母没有权利把自己 的意愿强加到他的头上。
石继军对生命的这种敬畏源于 晓笛刚出世时的几件事。 那时石晓笛还没满月,一次, 石继军发现,播放中的磁带在换 面时,稍微停顿了一下,石晓笛 竟然把脑袋转到了一边。等B面 开始转动,音乐重又响起时,小 家伙脸上出现了放松的表情;晓 笛满月那天,石继军张罗这给他 拍满月照,折腾了大半天,小家 伙困了,但他一直硬撑着。最后 石继军说了一句:“好了,拍完 了!”话音刚落,他发现晓笛头 一歪,睡着了;还有一次,那是 石晓笛几个月大的时候,他在床 上玩一个球,后来,球滚到窗缝 里。小家伙一声不吭,拿起一把 扫床用的刷子,把球拨到了床边 这个动作从来没人教过他。 这几件事深深打动了石继军, 他说:小孩是很有灵性的,我总 认为他不属于哪个人,哪怕你是 他父母也好。他有自己的路要走 父母能做的无非是给他创造好的 条件,在人生的紧要关头给他一 些提示。 从这个角度讲,石晓笛爱上摄 影也就可以理解了。石继军12岁 开始学摄影,后来下海创办自己 的摄影城。石晓笛玩的第一件玩 具就是相机,在他不短的玩“玩 具史”中,曾玩坏过爸爸的两架 相机。而且,石晓笛每次拨弄相 机时,非要在里面装上胶卷。到 后来,相机拆得只剩下一个框了 胶卷也没办法装进去,石继军只 好用胶布把胶卷固定在框上。 很多人都说石继军太娇纵孩子 尽管那两部相机是摄影城淘汰的 |
1994年,学者孙云晓曾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中日夏令营的较量》, 在文章里,孙云晓指出,中国孩子与日本小孩相比,明显缺乏毅力和团队 合作精神,是抱大的一代。事隔8年,当中国小孩与日本孩子再次相聚在 一起时,会是怎样的情形呢?让我们听听石晓笛和他爸爸石继军是怎么说 的吧!
|
产品,但都是好的,一部当时也值三百多元。但石继军一笑置之。但他总是说物尽其值才有意义!
两岁时,石晓笛开始给爸 爸洗袜子。有时候,石继军 从摄影城回来晚了,石晓笛 便自告奋勇地帮爸爸做饭。 去年,晓笛到武汉参加摄影比赛,他独自一个人,一去 就是半个月与同龄人相比, 石晓笛身上没有一些独生子 女的娇娇之气。石继军说, 这主要是他很少包办儿子的 事能自己做的事,他们绝不 帮。 石晓笛说他和爸爸是朋友 关系。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 得意于他们一直遵守的原则 沟通。 石家有一本“母子日记”从石晓笛6岁开始,“母子日记”便开始存在那时候石 继军两口子每天都在摄影城 里忙,经常是晚上回家时, 儿子已经睡了;早上他们还 在睡觉时,儿子又起床上学 了。石继军和妻子一商量决定用文字的形式与儿子交交 流。每天,石晓笛会把自己 在学校遇到的事情写在日记 上,晚上从公司回来后,石继军两口子要做的第一件事 就是翻看儿子的日记,了解 儿子一天的学习生活情况, 然后再在上面写下自己的意 见。 去年的一天,石继军看到 儿子在日记中写道:我安排 同学打扫卫生,结果他们都 不听我的,害得我一个人打 扫。 妈妈告诉他:因为你没有 以理服人。 第二天,晓笛在日记中写 道:今天老师把我的班干部 职务给撤了,为什么? 爸爸石继军在上面写道你 可能是没有与同学打成一片 过了一段时间,石晓笛在 日记中写道:我又当上班干 部了。 除了“母子日记”,石继 军再忙也要抽时间跟儿子一 起散步谈心。石继军说心里 有话说出来后,便不会有阴 影,这样才能心理健康。
石晓笛在一次摄影比赛中 得了一辆自行车,石继军有 时骑着它锻炼一下身体。根 据约定,石继军每使用一次 自行车,得付给石晓笛5元 钱的使用费。 而在家里,石晓笛干家务 活是有工资的。爸爸给他的 基本工资是一个月20元,石 晓笛每天要帮家里做事,多 劳多得,如果他想买玩具, 就要靠干家务活挣。如果不 买任何东西就攒在一起,超 出一定数额还会有奖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