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记者,几年前我为我记下了这段难忘的文字而感慨,而不安……。
――题记
纪 实
一所乡村学校的采访手记
一
一所生存在
黄土高坡上的
学校
一所看一眼
就让你难以忘怀的
褪了色的红旗
在空旷的操场上空
缓缓
飘动着
与简陋的校舍
和破旧的篮球架
构成一幅
平淡与和谐
这就是我要采访的
三湾子岗中学么?
望着你
我的笨掘的笔
不知从那儿
开始……
二
喧闹声中
我细细的辨认
每一个学生
喜悦和羞涩
好奇与天真
写意着他们
这开放在黄土高坡上的
祖国花朵哟……
而,我的眼睛
还是湿润了
从孩子们的衣着
孩子们的眼神
和孩子们那明显缺乏
营养的面容上
我隐隐感觉到
这里
贫穷的
程度……
三
一碗米饭
几点咸菜
同学们静静地
吃着
一个女生告诉我
她每月回家一次
背四十斤大米
带两瓶腌咸菜
(她说在学校
从没吃过炒菜)
十五里山路,没有车
她说最怕的是天黑
她说有一次……
她说的那么地轻松
像讲一件
极为平常 极为
平常的事
而我的心
却像压了一块
石头……
四
头发花白的班主任
向我述说
他所带的那个班——
初一年级的时候
班上 有四十二名
学生
到了初二
变成三十六名
而眼下流失的
只有
二十几名了
这是共和国的明天
和希望呀!
他如数家珍般地讲述
语气充满着
自责和不安
握住他
微微颤抖的手
我不知
该说些什么……
五
一个辍学学生的留言
令我
欲读不下
欲放不能……
显得稚嫩的字体
在我的眼前
变得模糊——
爸爸挖煤 砸死了
妈妈带着弟弟 走了
奶奶的眼睛哭瞎了
我不能
再读书了……
这个叫燕子的孩子
年仅 十一岁
这是她第二次失学
我――多想见到她
见到这个
与我女儿同龄,而又
在不同环境下
生存的 孩子……
六
学生流失了
老师,没走掉一个
十八个教师中
教龄最长的
是那位七十年代落户的
省城青年
他说 他不能走
他说这片土地
是热的
走了
便是渎职
便是犯罪
七
最缺乏的
是经费
是赖依生存的
条件
本子笔墨都是问题
两个民办教师
三年没发工资了
看病成为他们
最大的
奢望
望着那间
被支撑着的教室
我 苦苦地
笑了……
八
提及一名教师
(为护送孩子
而被洪水
卷走的女教师)
同学们的眼,都红了
那救人的场景
一幕一幕
在我脑海中
闪现
如果 她松开手
如果她少往返一趟
后来的事情
也许
不会发生……
可是,她没有
她毅然而然地
托起 三个孩子
而自己却被
激流卷走……
她走的那么的
仓促与坦然
意外和悲壮
以至于
洪水过后的好些天
学校 都沉浸在
一片悲伤之中……
九
这些缺乏激情的
文字 这段没有
色彩的
记述
使我变得沉默
我不知该怎么
面对和回答
“九年义务教育”
这个宏大
而又沉重的
工程
与贫穷和落后
交织着
我想起了希望工程的
倡导者 想起
共和国的 决策者
想着
我沉重过后的心
又沸腾起来……
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