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襄樊市汉江风光带旅游总体规划》编
制中的一个问题答清华大学城市规划院
(规划文本中出现了“解佩渚”和“老龙洲”两个
地方,这其实是一地两说,清华规划院,来函咨
询,答复如后。文中所有“佩”字均应作王旁)
关于解佩渚和老龙洲的问题
规划方所引依据都是不错的。
问题出在“解佩渚”的得名。“解佩”的传
说最早见于《韩诗内转》(此书已不存),
我们现在是从张衡《南都赋》的注解中见到
的。(“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注:郑交甫
将南适楚,遵彼汉皋台下,乃遇二神女,
佩两珠,大如荆鸡之卵。”)但应该注意的
是,文中并未出现“解佩渚”这三字地名。
后来郭璞的《江赋》、曹植的《洛神赋》中
均未出现“解佩渚”这一完整的提法。其后
的诗文中虽屡见“解佩”二字,但却找不到
“解佩渚”这个名词。我现在能见到的“解
佩渚”的提法,还是在明万历《襄阳府志》
中:“万山之西有曲隈,为解佩渚,乃郑交
甫遇神女处。”因此“解佩渚”的名字也不
是老早就有了。关键是这个“渚”和“曲
隈”二字发生了矛盾。渚:水中之洲。“曲
隈”:为山水弯曲的地方。一是水中,一曰
岸上。可见当年修志之人是搞混淆了二者的
差异。自相矛盾了。
我们把它当作水中之洲也算循名责实。既称
之为“渚”,那就是水中之洲。古代的诗人
们写到这一传说时,又总是认为江中有洲,
比如苏轼《汉水》是:“洲中浣纱子,环佩
锵锵鸣”等。万山临水江中之洲,只有现在
见到的所谓老龙洲。于是现在襄樊的本土文
化学者一般都这样看。当然,可以肯定,万
山临水江中之洲也有沧桑之变,但或大或小
或远或近,总是一个洲。本来也是一个传
说。
“老龙洲”的得名是80年代的事。
从发展旅游的资源上说,同是万山之下,有
一个洲,加一个美丽的传说已足矣。不必一
事两提,叠床架屋,反嫌累赘。因此提了上
次的意见。
此复
陈新剑